王长江 张东明

时间:2025-04-04 07:32:08来源:智慧新闻网 作者:梦心

作者 王长江 张东明01唐文治(1865——1954),无锡籍著名国学大师。清光绪三年进士,曾任光禄大夫、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1908年,弃官从教,与他人创办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在主持教育工作时,始终将道德修为放在第一位,强调“欲成第一等学问、事业、人才,必先砥砺第一等品行”。民国时期的唐文治先生他主张“求实学、务实业”。在上海交大工作14年间,提出“诚、恒、耻、立志、”礼、公、勤、俭”为学生修养德行的准则,还制订“勤、俭、敬、信”四字校训。并强调“吾国情势日益危殆,百姓困苦已极。此时危学,必当正人心、救民命。”希望通过传承中国文化来实现文化救国、教育救国。唐文治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家族以德为先、以善为上,务实尚真、求新应变的家风,不仅为整个家族带来了荣耀,也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父唐受祺在世时,曾叮嘱唐文治:“我教你的就在于学习圣贤稍立功德,能够无愧于先人、”唐文治做官后,家父仍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并告诫子孙要“勤廉报国”。唐文治在《茹经堂文集》中记载家父经常告诫子孙为人之道:“当从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八字始。孝为百行之源。淫为万恶之首,伦常之地,尤宜兢兢焉。”唐文治在任商部左丞、左侍郎,主管农、工、商及交通、金融等事务时,为遏制官场贿赂之风,亲自制定《声明商部办事权限折》,规定商部官员“严禁纳贿贪污”,并阐明商政宗旨,“以保护商民,开通商智,厚结商力,体恤商艰,培植商家元气,减轻担负,不苛扰,不干涉为主要”,首次明确商部官吏不得自营商业,意图私立。“人生唯有廉节重,世界须凭骨气撑。”唐文治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同年任户部江西司主事。甲午战败,痛心疾首的他向朝廷上书《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呼吁改革图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唐文治为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撰写了《呈都察院请代奏拒签辱国条约》,支持康有为的爱国行动。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唐文治反对国民党镇压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深受陈毅市长尊重,被列入“上海十老”。晚年唐文治先生与家人唐文治热心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 他自任红十字会名誉会长、太仓旅沪同乡会会长。 为赞助慈善事业,平日为人所作墓志铭、墓碑、祭文、序文、题跋等,如无锡著名画家褚健秋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的图序,称赞慈善家施襄臣“君以孱弱之躯,出入于干戈戎马之际间关跋涉,而为善之志,百折不回,岂非所谓人仁君子者乎? ”称赞慈善家唐滋镇(字保谦)《宗弟保谦君家传》“民国无岁不灾,君无岁不赈。 ”在慈善家过智修《过君智修赈灾死事碑铭》写道: “三代乐善,聿惟过君。 出入戎马,殚精经营。 ”在慈善家蔡文鑫(字缄三)《蔡君缄三墓志铭》中写道: “考子良先生积德久长,荫庇无极。 君先意承志。 蒸蒸色养而事之巨细,足以代父之劳者。 有若营建仓厅,有若建立义庄,兢兢憴憴聊虑固护。 ”“迄今陕县(州)甘棠庙中旧(救)灾黎之感德碑岿乎屹立者,父老过之犹蔼然出涕也。 ”在慈善家唐圻镇(字申伯)《宗弟申伯墓志铭》中写道: “哀哀吁天吾民族.知减察在易云淑。 嗷鸿中泽率啄粟.瞻乌爱止依谁屋?维君合众补不足,奈何脱展弃独。 山鬼野叫诊氛恶,百万灾黎同一哭。 吾闻天道不远复,后必有贤继君蹈。 ”02民国十九年,寒冬腊月,施襄臣从陕州赈灾回到无锡,他把在灵宝函谷关赈灾一张赈灾纪念照片拿给三善团的同仁们看,当时有同事提议把照片绘制一幅图以作纪念,同时请唐文治先生撰写《施君襄臣己巳函关秋赈图序》。施襄臣函谷关秋赈图(褚建秋绘制)唐文治没到过陕州、灵宝灾区,为写好秋赈图序,他多次询问施襄臣灾区情况和参考研判媒体刊发信息,并整理撰写在《施君襄臣己巳函关秋赈图序》:“吾至灵宝,见饥民惨状,有不忍言者,其来粥厂就食也,扶老携幼,衣无完褐,哀哭声,呼儿唤女声,其老病纤弱拥挤不能行者颠仆声,呼号声,其顾全颜面及饥惫无力者则闻嘤嘤饮泣声。吾至于此,不禁涕泪之横流也。某某皆读书缙绅,其妇人不肯出而求食,其姑病,其子女尚不能行走。吾每日给钱已周之。吾之所见者如此,而吾之所未见者,其惨更不知何如也?灵宝之饥民若此,而关内之饥民,地方辽阔数千里,赈济所不能达者,其惨更不知何如也陕省之饥民若此,而甘肃等处灾区,吾人足迹所未至。笔舌所不及宣传者,其惨更不知何如也?”唐文治《施君襄臣己巳函关秋赈图序》一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连年旱蝗等天灾人祸和广大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同时,也记录了无锡慈善家们冒着枪林弹雨,在赈灾事务中废寝忘食、辛苦工作的感人事迹。唐文治先生在《施襄臣函关秋赈图微诗文啟》留下重墨浓彩03民国二十年初,一场倒春寒让灾民们雪上加霜。西北军大败退至陕州,拉兵征粮,无恶不作。拆房取材,烤火取暖。大战持续,铁路中断,无锡慈善机构的粮米无法运输,导致粥厂突然中断,引起陕州灾民的恐慌。县长张简生发电紧急呼吁无锡慈善家再次来陕赈灾。陕州赈灾工作的主要推动者、无锡慈善家蔡文鑫接到求援电报后,连夜召开张仲涛、孙鹤卿、唐申伯慈善机构负责人会议,并邀请施襄臣参加,商榷再次对陕州赈灾。那年风雪中的陕州乡村会上,施襄臣说,连续两年救助陕州灾民,这在历史上史无前例。去年,我们赈灾团队刚到陕州却发生了一场空前绝后的蝗灾。蝗虫以惊人的速度席卷豫西这片广袤的大地,乌云般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们贪婪地啃着地里的几颗青苗。仿佛要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机吞噬殆尽。灾民们再次陷入绝境。陕州政府迅速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应对这场灾害,组织人力喷洒农药,甚至试用火烤的方式来消灭蝗虫。然而,这些方法似乎都无法有效遏制蝗虫的蔓延。蝗虫实在太多,传统的防治手段在它们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到了种麦季节,我们在徐州购买了两万麦种,因战争爆发,调不来火车皮,耽误种麦最佳季节,直到十月下旬,老天爷下了一场雨,灾民们才把麦籽种上。谁知,中原大战愈演愈烈,炮火连天,涉及生命。至冬,赈灾团队不得不返回无锡。今春闹荒,陕州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见死不救。灾民只要熬过春荒,再有一场好雨,种上秋粮作物,灾民困难就彻底解决了。此时,有人认为,两年救灾应该差不多了,不肯继续捐款捐物。有人借着中原战役没结束,粮米根本无法运输不想再捐。不捐款就购买不到粮米,拿什么去赈灾?施襄臣说,陕州赈灾时间是长了些,但这是实际情况。如何解决灾民春荒问题还要靠大家。我想,派出一个调查组到陕州实地考察,把真实情况告诉广大市民和实业家们,打消一些人的顾虑。同时,也要做好春耕的准备,购买玉米、大豆、高粱种子,陕州一旦有雨,组织灾民抢种。与会者表示赞同。散会后,施襄臣、惠子刚带着调查团队再次踏上西去的列车......04施襄臣他们到了陕州直奔灾区,看到的是饿殍遍野,残垣绝壁。正如与陕州一河之隔的山西平陆王从龙在《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题词集》征文中所写:一年旱,两年荒,三秋四季不丰穰。大户穷,小户亡,万户千庄鲜盖藏。道上行人多菜色,鬻妻卖儿甚悲伤。郑侠老去汲黯逝,生民不如犬和羊。可见比民国十八年更为严重。三门峡市的召公祠施襄臣在核实灾情时,发现仅陕州七区17万人,就有5万多人极度困难,县长张简生日夜忧心,敦请无锡大慈善家立即散发春赈。但施襄臣感觉,灾民众多,仅春赈不足以救人,粥厂需办至麦熟。他急电无锡慈善机构尽快筹集赈款粮米。唐滋镇、唐圻镇、蔡文鑫、张仲涛等工商实业家和市民迅速掀起捐款高潮,购买粮米和种子五万余斤运往陕州。华尧辉也从上海汇来大洋一万,在关键时刻为解决燃眉之急发挥重要作用。清明时节,一场酣畅淋漓的春雨降落陕州大地。三年灾情终于缓解了。无锡赈灾团队打开种子仓库把玉米、高粱、大豆等秋作物种子下发给灾民,让他们趁墒抢种,播下丰收的希望。一天,施襄臣和张简生在下乡检查灾民秋播作物返回县城途中,看见位于陕州古城内的召公甘棠庙宇破烂不堪,便问张简生召公庙宇有何来历?张简生说,据史考证,西周时,分陕之后,召公不断巡行辖区各地,处理政务,甘棠树下听讼决狱,兢兢业业,把一个陕之西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经常到陕地巡行,为了不惊动地方,不打扰百姓,喜欢在村庄附近一棵枝繁叶茂的甘棠树下,处理庶务。饥了渴了,就让随从们从甘棠树上采摘果实充饥。困了,就在甘棠树下搭个窝棚休息,不惊扰百姓。地方有司请为他建设行宫,被他断然拒绝,其理由是“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召公走后,老百姓为怀念他,把他当年在树下办公的那棵甘棠树保护起来留作纪念,共同约定谁也不准砍伐、破坏。《诗经.召南.甘棠》篇中写道:“蔽蒂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笈。蔽蒂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蒂甘棠,勿剪勿拜,召公所说”即以表达百姓心声。施襄臣听完,连连点头。三千多年前召公在此敬德保民,后人敬仰。由此想到,无锡实业家慈善家们两年多来在陕州救助受苦灾民,岂不是大爱无疆精神?为昭示天下,敬仰先人,无锡愿出资重修召公祠。张简生大惑不解:先生为何要修召公祠?施襄臣说,召公祖伯父泰伯,当年在无锡梅村执政深得人心。他把黄河流域先进的文化技术和农业经验传授给当地百姓,使江南一带的经济生产逐渐发达并建起了吴国。今天,我无锡梅村仍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泰伯庙。每年正月初九是泰伯的诞辰,三千年来来自各地的人们为了感恩涌向庙会,朝拜祖先。作为后人,不能忘记先人的思想,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无锡人来到陕州赈灾和重修召公祠乃是对先贤泰伯和召公的感恩之举。难道说修召公祠岂不是好事?到时候,我写信请国学大师文治先生撰写碑文。05唐文治接到慈善机构转交在陕州赈灾施襄臣的来信,默读数遍,感慨万千。踱步思考,运筹帷幄之中,泰伯、召公的伟大形象在眼前不停地闪现——3000多年前,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周文王姬昌的伯父泰伯与二弟仲雍离开岐山周原,千里迢迢。来到江南太湖之滨,断发文身,披荆斩棘,发展渔猎稻作,建都梅里,创立了句吴之国。无锡人便把泰伯的“尚德、创业”精神,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生生不息,创造出久盛不衰的江南繁荣!甘棠之华联系着一个成语:甘棠遗爱西周初年,泰伯之侄孙召公姬奭与其兄姬旦一同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姬诵,以陕原为界分陕而治。陕之东,周公治之;陕之西,召公治之。召公巡行陕邑,甘棠树下,处理民事。渴了,采摘甘棠小小的果实充饥;累了,在甘棠树下搭建的草棚小憩一会儿。劳一身而不劳百姓,陕民深受其惠。多少年以前,陕民爱戴召公保护曾经听政的甘棠树,创建召公甘棠祠庙,历朝历代,甘棠遗爱,永怀其德。如今,陕州灾情快结束了,永成(施襄臣)、智修、雅卿、润夫他们“周旋于兵匪旱蝗之地,蹈不测之危机”,过智修义士为此献出了自己37岁的年轻生命、这种慈善理念、慈善境界、慈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值得学习传承。还有唐滋镇、荣氏家族、华氏家族等众多实业家,还有做慈善默默无闻的蔡文鑫、孙鹤卿、张仲涛等工作者功不可没,是他们一年又一年,一波又一波地把无锡红卍字会慈善事业推向前进,他们对捐赠者怀有高度的感激之情,都以踏实的、非常负责的、一丝不苟的态度确保救灾物资用到每一个灾民身上,他们的义举,他们的行动,上感天而弭灾难于无形,其救灾血邻之意为不朽。令人欣慰的是,永成来信说,清明节后,陕州古城周围漫山遍野的甘棠花已经绽放,那里的小麦长势良好,秋庄稼已经种上了,灾民心已安定下来。目前正在处理赈灾善后工作,不久就要返回无锡。在永成离开陕州之前,我必须把重修的召公甘棠庙碑文写好寄过去,不能耽误召公祠重修建设工作。唐文治心想。民国初年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后期在重修召公祠时碑文夜深人静。书房的灯光下,唐文治坐在桌前,文思泉涌,欣然命笔,扬扬洒洒,写下了《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碑文:召公甘棠庙在陕州境。重光协洽之春豫陕灾禄甚。比时江苏无锡有三善团:曰溥仁慈善会,曰红卍字分会,日公济社。主其事者为唐滋镇、蔡文鑫、华文川、华堂、夏茂库、兰衡等推选锡人施永成往返于陕。永成故慈惠。既至陕州,拜召公庙,则墙倾栋摧,上无盖障。州人相告曰,是驻卒所为也。永成蹇然,请于令长张简生,张亦贤者,号召于众,酿资鸠工,经营而修茸之。既藏事,嘱太仓唐文治为碑记。文治曰:若古攸训有功德于民则祀之。成周之初,周召东西分陕而治,既宣重光,共作大邑.惟太保相宅,以不扬天休,公之功不其伟欤?若夫敬天勤民,节性日迈,祗慎用懋;申做惟新,者长典型,令闻卖浴。公之德,不其邃欤?且世之盛也,以伦纪兴;世之衰也以伦纪度。夷考《鹊巢》《采繁》《采革》诸篇,无非明夫妇之礼人道之经,是以王姬车御,蜀不肃雕?季女尸齐,式昭忠信。人论正,斯小民亲。蔽带之诗情深,文明颂弦弗替。然则,公之功德,围不容泯,公之祀典,庸可废欤?往闻曲阜周公庙兵赞荡焉,乐崩礼阙,鼓南子弟,抱器咨嗟。傥我将我享,同复蒸尝则于化民成俗之本,不其懿欤?爱为诗歌,用代乡邦之乐。其锋日:洞苹潦藻召南风,筑庙翼翼典攸崇,庶民子来营新宫,聿修祀事拜召公。荡荡兮天门开,烂昭昭兮灵之来。云旆兮悠悠,工降监兮陕之州。召公若曰:我陕民杀机?盈乾坤,迷复弗戢将自焚。讵止十年不克征,天地大德是曰生。何以教之明人伦,孝弟忠信浚灵根,自贻哲命在初生。呜呼!公不见妇子保抱哀呼天,旱魅煽虐涤山川,苗槁林秃鼠?人累相食五田鏖,老赢白骨沟中填,愿公护持拯颠连。召公又曰:我陕民积善长久致太平,上下一德痛洗心,士通经农力耕,毋敢妖妄畔常经。毋侮圣言毋乱名,毋作穿窬毋害人,毋冒货贿毋施争。岁月日时乂用明,和风甘雨河山新,蚩尤战退扫搀枪,上帝临汝降百祥。自今伊始丰穰穰,绥我士女喜洋洋,五谷蕃熟满仓箱,我民奠酒跻公堂,千秋万岁歌甘棠。清赐进士出身诰授光禄大夫农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书唐文治拜撰,冯绍京拜书。唐文治先生虽未能亲莅陕州,所写碑文博古通今情真意切,字里行间看得出大师对无锡慈善家陕州赈灾人文关怀,尤其是对陕州百姓的同情和对召公“敬德保民”的敬仰,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表达。立于陕州召公祠内赞颂召公思想的石碑民国二十年十二月,由唐文治先生撰写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竖立在陕州古城召公甘棠祠前。这块简陋的碑石,给无锡和三门峡两地人民研究与纪念“陕州赈灾”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成为无锡慈善家当年陕州赈灾与弘扬慈善文化的有力佐证和珍贵的文物!作者简介王长江, 高级经济师 社科专家,甘棠文化和慈善文化研究学者,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电力作协会员。张东明,三门峡供电公司新闻宣传专责,甘棠文化和慈善文化研究学者,三门峡市作协会员。关于江南文化播报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内容
热点内容